•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 > 金融/财务会计 > 金融学 >
    江苏农商行国际金融试题库论述题参考答案(4)
    时间:2015-07-18 20:05 来源:江苏农商行招聘网 作者:admin 点击:
    141、试述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
    (一)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的经济效应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对于流入国来说,它可以是单纯的货币资本流入,也可以是各种要素转移的综合,也就是通过资本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对流入国的经济效应是多方面的。
    1、改善流入国的国际收支。首先,从资本项目来看,国际资本的流入直接增加了流入国的外汇收入,对于流入国的国际收支具有改善的作用;但国际长期资本的流入,又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其中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证券投资的股息、红利,国际信贷的利息等,当这些投资收益流出时,又增加了流入国的外汇支出,对国际收支具有恶化的作用。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长期资本流入的国际收支效应是复杂的,因为这取决于流入的资本和将来流出的投资收益的比较。
    其次,从贸易项目来看,长期资本流入中的直接投资部分,当其生产的产品中有一部分外销时,可以增加其出口收入,便对流入国的国际收支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外资公司的进入,使产品就地销售而替代了进口商品,可以节约资本流入国的外汇支出,对资本流入国的国际收支也是有利的。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往往利用调拨价格逃避东道国的税收管制,这对资本流入国的国际收支又有负的影响。
    2、提高投资国的资本形成与投资乘数。当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从跨国公司体系外部以借款或直接筹资形式获取资本、转让或供应给体系内各机构时,直接投资就可通过金融中介作用而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产生效应。另一方面,外来直接投资还通过带动产业前后向辅助性投资而对东道国的投资产生乘数效应,前向辅助性投资通常来自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商,后向辅助性投资则来自外资的经销商或其他服务商。
    3、促进资源要素的技术转移。
    4、加剧市场竞争并提高投资效率。
    5、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二)国际长期资本对资本流出国的效应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出国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就业、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
    1、改善流出国的国际收支
    一国长期资本的流出,从短期看可能会因资本的外流而对国际收支不利;但从长期来看,情况则正好相反。因为,长期资本的流出,其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或者获取比自己国内高得多的利息、红利收入,当大量的投资收益回流时,对流出国的国际收支又会起到改善的作用。资本流出的规模越大,其效应就会越明显。
    2、加快资本流出国的技术转移效率
    随着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资本流出国虽然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但由于在资本的流出过程中常伴随有技术的输出,从而使得流出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步丧失。而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讲,技术优势又是其具有竞争力和对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这种技术优势流失对于资本流出国的长期发展来讲十分不利。
    3、扩大资本流出国的贸易进出口
    长期资本的对外流动,往往会带动流出国商品出口的扩张,因为在大多数长期资本的流出过程中,都伴随有流出国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原材料以及最终产品的向外输出,这对于其贸易收支的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都非常有利。在进口方面,如果直接投资于国外采掘业得到廉价的原材料,就可以在等量进口的情况下,减少本国从其他国家进口所支付的费用,这对于改善贸易收支也是有利的。
    4、调整流出国的产业结构
    长期资本的大量流出对流出国的产业结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的流出有助于产业的向外转移,这对于流出国来讲是一种产业扩张效应,也是对资本流出国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将在本国已经失去前景的产业向外转移,可以提高其国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长期资本的大量流出,又可能导致资本流出国的国内产业空心化现象。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资本等要素的过度外流,打破了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生产之间的结构平衡,使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虚拟财富比重增大,国内物质产品的供给能力落后于需求。产业空心化的直接表现是国内投资增长率低于对外投资的增长率和大量生产性投资的外流。这种问题的出现对于流出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非常不利。总之,资本流出对于流出国的产业结构效应是复杂的,究竟是正的效应还是负的效应,要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也要看流出国对于资本流出采取的政策。
    5、改革资本流出国的金融体系
    在长期资本的流动过程中,随着本国跨国公司的向外发展,也常常伴随有本国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向外延伸,直接表现就是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这在资本大量流出的发达国家表现的非常突出。根据对跨国银行发展解释的“跟随客户理论”,本国跨国公司的母公司都是本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客户群,银行与跨国公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对外发展,银行为了不失去这样的客户群,就必须跟随跨国公司向外扩张,从而使得本国的金融机构纷纷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产生金融体系的向外扩张效应。值得指出的是,金融体系的向外扩张,会削弱流出国的宏观金融政策效力。比如,当流出国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而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时,资本会通过跨国金融体系而流向国外;而当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资本又会通过跨国银行体系而入国内。
    142、试述80年代债务危机的特点和原因。
    债务危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一系列非产油国家无力偿还到期外债(主要是国际银行贷款),从而导致国际银行业陷入资金危机及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稳定的现象。其特点有:
    1债务总额中私人(银行)贷款比重大幅上升。70%以上欠商行私人贷款,私人银行贷款浮动利率占主导地位。
    2 债务条件恶化(利率上升期限缩短)。欧洲美元比率较大,一般浮动利率。利率上升,短期债务的增长迅速。
    3 外债集中在少数国家。
    原因:
    1 南北关系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和危机转嫁打击;
    2. 80年代初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以及复苏后的持续低速增长;
    (1) 危机转嫁,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受阻或价格大幅下跌;
    (2)优惠性贷款受到限制,不得不以短期资金充作长期资金使用;
    (3)发达国家私人(银行)输出增大。
    3.油价提高,世界性通货膨胀。73、79二次石油涨价,世界性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使各国货币紧缩(提高利率),加之美元在80年代上半期坚挺;
    4.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失误。盲目追求高速度,投资失控,国内通货膨胀,对外资管理无方,特别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寻求放款对象时,巴西、墨西哥等国仍大力发展国内大型建设项目。拉美国家的债务中3/4受官方担保。后来国家商业银行发现国国信誉也不能保证时又减少贷款,使债务危机形成和发展推波助澜。
    143、试述外债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为实现外债管理的目标,对外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统一管理 。建立统一的外债管理机构 ,专司外债管理的职能,高度明确外债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实现外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协调一致 ,以避免“多头领导”和“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
    第二,量力而行。债务国应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科学地论证自身吸收消化外债的能力(包括国内配套能力和偿还外债能力等)以制定出符合国情、国力,既积极而又稳妥的外债规划,使外债保持合理规模。同时,也应注意到一国对外债的吸收消化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该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收支状况的不断改善而不断提高。债务国有必要根据自身吸收消化能力的变化,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适时地调整外债规划。
    第三,结构合理。外债结构是指外债诸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与相互地位。外债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外债种类 、外债期限、外债利率、外债币种、外债地区及外债投向等六种结构。结构合理就是使外债结构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实现外债结构的最佳配置。要做到外债结构合理,其前提是外债的组成要素应分散化;其核心是确保借债成本实现最低化;外债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最优化。为此,债务国应权衡利弊,根据客观条件变化与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外债的各种结构,使之始终保持一个合理的构成。
    第四,提高效益。这是外债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外债管理全过程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其他管理原则的最终落足点,是贯穿外债管理诸环节和全过程的主线。虽然外债管理主体本身的管理工作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外债管理主体可以通过其富有成效的管理工作去能动地影响外债管理客体,间接地创造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例如,通过控制外债总量,避免债务危机 ,可以防止由此而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众多危害;通过优化外债投向结构,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的配置;通过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可以帮助外债管理客体降低借债成本、防范汇率风险、节省投资及避免投资失误等等。
    外债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 ,但可归结为三大方面 :外债规模的确定,即外债总量管理;外债结构的合理安排,即外债结构管理;对外债借入、使用、偿还全过程的管理,即外债营运管理。通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外债的经济效益。
    144、试述国际银行信贷和银团信贷的货币选择。
    (1).借款货币和用款货币、收入货币应尽量一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汇率变动,几种货币兑换而产生的外汇风险。
    (2).选择流通性较强的可兑换货币。这样便于借款人资金的调拨和转移,一旦预见出现汇率风险,可立即通过货币互换等业务转嫁风险。
    (3).充分考虑借款成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软货币的借贷利率较高,硬货币的借贷利率较低,但软货币所承受的汇率变动较硬货币更有利于借款人
    145、试述政府混合贷款的方式(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其它商业贷款比较论述)
    外国政府混合贷款是一些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把政府贷款、政府捐赠和出口信贷结合使用的一种贷款形式。政府贷款是指政府以其财政资金向外国政府发放的一种贷款,政府贷款是对外经济援助性质的贷款,一般只发放给国外政府,不直接贷给企业。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是指一国银行为了本国建设或其它需要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向外国商业银行商借的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指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及其附属国际开发拉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地区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向其会员国所提供的贷款。
     
    146、试述世界银行贷款的方向。
    1.贷款对象:会员国官方、国营企业、私营企业。若借款人不是政府,则要政府担保。
      2.贷款用途:多为项目贷款,用于工业、农业、能源、运输、教育等诸多领域。银行只提供项目建设总投资的20%~50%,其余部分由借款国自己筹措,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配套资金。银行借款必须专款专用,借款国必须接受银行监督。
    147、试述我国外汇贷款管理的内容。
    一、外汇贷款发放的原则: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宏观控制;坚持出口创汇的方向;提高外汇贷款的经济效益。
    二、外汇贷款的审批。外汇贷款项目,由企业向银行提出申请,报送有关资料。
    三、外汇贷款项目的管理。外汇贷款项目的管理,是在批准贷款后对项目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大致分为贷款的执行期,贷款的回收期和贷款的总结期三个阶段。
    四、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为了提高对贷款项目的审批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责。
    148、试分析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
    Ⅰ.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Ⅱ.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
    Ⅲ.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
    ③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9、试分析开放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或者说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衡量一国开放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GNP或GDP之间的比率。
    1、开放经济的溢出效应



           (假定不变)
    2、开放经济下的反馈效应



                (假定不变)
     
      
    更多精彩,请登录江苏农商行招聘网  www.jsnsh.com
     
    ------分隔线----------------------------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导航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站栏目导航
    江苏农商行考试网发布江苏农商行招聘考试信息及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资讯

    CopyRight © 2014-2015 南京东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农信社招聘交流QQ群:87480524

    苏ICP备13007704号-4